25年教改最大一次變革! 想掌握大學入學竅門 就要搞懂108課綱
撰文:今周刊編輯團隊
10月下旬一個週五傍晚,基隆某高中老師憂心忡忡地找上《今周刊》,「我學校的孩子該怎麼辦?」他說話語速極慢,但話語間都透出不平的怒氣,「如果108課綱要這樣對接大學入學,那偏鄉小校學生只會更偏鄉,我們教育要這樣嗎?」
讓他如此憂心,急著找立委、媒體訴說解釋,都因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在8月31日公布的「大學參採學習歷程項目內容」草案。這份草案中將高中生的多元選修課對應18學群。這一對應,就讓家長解讀成「是否我孩子沒修到財經學群的選修課,就不能申請進入財經系?」
這位來自基隆的高中老師就是這樣解讀:「有學校根本開不滿18學群選修課,那學生進大學的機會是不是就比別人少?」至於什麼學校開不滿18學群選修課?大家第一時間就想到「偏鄉」。
時代力量立委鄭秀玲早在9月20日質詢行政院長蘇貞昌,她以北一女開課數與屏東枋寮高中相比,前者開了45門選修課,後者開23門選修課,落差不小。鄭秀玲認為,「大學參採學習歷程項目內容」草案中,在學習歷程中,多元選修與18學群連動,以及多元表現中要求高中生提出學習計畫與執行成果,將迫使偏鄉更偏鄉。
《今周刊》11月初針對全國高中與大學校長(含校長指派代表)發出問卷,高中回收了67份、大學回收35份,針對多元選修與大學個人申請連結一事,高中端認為凸顯城鄉差距加劇者,贊成比例約75%,大學端比例為66%。
針對指考比例下降問題,高中端與大學端呈現截然不同的態度。高中端有近6成贊成教育部應設定指考比例,大學端則僅23%贊成;進一步問,「請問你認為,各系所的指考比例應維持在什麼水準才合理?」高中端選擇「教育部不須規定,由大學自行決定」者僅28%,大學端則逼近6成。
至於是否要提高學測鑑別度,因應今年學測採計分數從五科下調為最多四科,導致同級分增多的情況?高中端贊成有45%,大學端則近6成,這也顯見大學端選才與高中端立場截然不同。
調查結果已指出大家最在乎的還是「城鄉差距加劇」的程度。
招聯會召集人賀陳弘坦言:「變動的時候,偏鄉得到資源不會少於都會,但應變速度是比較慢的,所以效果難免會7折8扣。」所以教育部一直加大力度去彌補偏鄉資源的不足。
教育部國教署副署長戴淑芬表示,「已經進行約60多場說明會宣導,明年選修學分開設沒有問題,且針對偏鄉有也提供相關配套措施。」其中關鍵的師資問題,包括可邀請社區大學、專業人士開課外,跨校修課或者線上選修等等,教育部都有提供補助。
教育部長潘文忠強調,距離111學年度大學入學還有2年多,而且高一生大部分要上的是必修課,選修會安排在高二、高三,所以教育部會把握時間積極解決教學現場的問題。以選修課不足的學校來說,教育部鼓勵跨校合作,學生可跨校選修,或老師跨校開課等,「現在就有很好的合作案例。」潘文忠說。
事實上,108課綱在今年上路前,教育部已經投入超過450億元輔導各個高中因應改變帶來的配套措施,但是教學現場除了開課「五花八門」,未必能落實高中生的生涯探索目的外,還有其他執行上的困難。
問題一:部分小校開不出課程。
點閱離島蘭嶼高中的網站,一探新課綱規畫內容,發現僅能開出一門觀光相關選修課,與教育部規定要開出班級數的1.2到1.5倍的課程量,尚差一門;視角回到台灣島內,學生大量到台北或新北市就讀的基隆,有一所常在各類競賽獲得佳績的中學,也僅能開出6門選修課程,一問才發現多是基礎的英文語彙學習等課程。
問題二:太熱門的選修課,有人選修不到。北一女前校長楊世瑞就舉該校最熱門的生物課程為例,有300個學生選修,但名額僅有80個,「因為太過熱門,自然發生修不到課的情況。」她說。
部分熱門選修名額因此得用電腦抽籤決定,但難免引來家長質疑,某北北基高中學校就發生家長到學校爭論,「為什麼我的孩子修不到課?」甚至懷疑抽籤的公平性。更甚者,若以108課綱「適性揚才」的精神,那「抽籤選課符合適性原則嗎?」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立昇反問。
問題三:自主學習計畫,老師無法指導與給予評量。新課綱上路,選修學分變多了,強調實做和專題,以及讓學生自主學習的彈性學習時間。老師要在彈性學習時間指導學生做出「自主學習計畫」,但是從沒有做過計畫的師生真的有辦法完成?
問題四:部分學群課開不出,無法讓高中生充分試探。「與財經、法政學群相關開出課程的師資比較弱。」台北市中正高中校長江惠真不諱言,「原因出在師資培育系統與大學端並不對接,老師對產業了解不夠,加上課程設計朝向社群化,也就是跨科老師要共備課程。」無形中,身為第一線的高中教師就在教學與備戰新課綱中被拉扯著。
確實,走進各高中現場時,看到不少老師自主進修備課以因應選修需要,又或者學校間有合作。他們共同的想法是:108課綱是讓學生拿回學習自主權,符合未來人才需求,方向正確。但目前教學現場的問題也不能視而不見,只能接受改變,積極解決問題,才能讓108課綱的精神真正實現。
1081121廖夫子觀點
教育改革是滾動式前進的,家長的擔憂是必須被重視,然而僅用「有沒有做什麼」會不會影響考取大學的機率,這樣來論斷教育現場的措施功過,是相當窄化教育現場要達成的目標與學校的功能。
萬般皆下品這樣的想法必須改變,很多行業不會墜落消失,而且要成為專業人士領取適當的薪資,並不需要學測、統測考取高分才行(不少行業缺工嚴重程度令人驚訝),然而我們的學校、家長或孩子不一定會注意到這一區塊。
這位來自基隆的高中老師就是這樣解讀:「有學校根本開不滿18學群選修課,那學生進大學的機會是不是就比別人少?」至於什麼學校開不滿18學群選修課?大家第一時間就想到「偏鄉」。
時代力量立委鄭秀玲早在9月20日質詢行政院長蘇貞昌,她以北一女開課數與屏東枋寮高中相比,前者開了45門選修課,後者開23門選修課,落差不小。鄭秀玲認為,「大學參採學習歷程項目內容」草案中,在學習歷程中,多元選修與18學群連動,以及多元表現中要求高中生提出學習計畫與執行成果,將迫使偏鄉更偏鄉。
教育現場看新課綱 高中、大學校長各有考量
《今周刊》11月初針對全國高中與大學校長(含校長指派代表)發出問卷,高中回收了67份、大學回收35份,針對多元選修與大學個人申請連結一事,高中端認為凸顯城鄉差距加劇者,贊成比例約75%,大學端比例為66%。
針對指考比例下降問題,高中端與大學端呈現截然不同的態度。高中端有近6成贊成教育部應設定指考比例,大學端則僅23%贊成;進一步問,「請問你認為,各系所的指考比例應維持在什麼水準才合理?」高中端選擇「教育部不須規定,由大學自行決定」者僅28%,大學端則逼近6成。
至於是否要提高學測鑑別度,因應今年學測採計分數從五科下調為最多四科,導致同級分增多的情況?高中端贊成有45%,大學端則近6成,這也顯見大學端選才與高中端立場截然不同。
調查結果已指出大家最在乎的還是「城鄉差距加劇」的程度。
招聯會召集人賀陳弘坦言:「變動的時候,偏鄉得到資源不會少於都會,但應變速度是比較慢的,所以效果難免會7折8扣。」所以教育部一直加大力度去彌補偏鄉資源的不足。
教育部國教署副署長戴淑芬表示,「已經進行約60多場說明會宣導,明年選修學分開設沒有問題,且針對偏鄉有也提供相關配套措施。」其中關鍵的師資問題,包括可邀請社區大學、專業人士開課外,跨校修課或者線上選修等等,教育部都有提供補助。
教育部長潘文忠強調,距離111學年度大學入學還有2年多,而且高一生大部分要上的是必修課,選修會安排在高二、高三,所以教育部會把握時間積極解決教學現場的問題。以選修課不足的學校來說,教育部鼓勵跨校合作,學生可跨校選修,或老師跨校開課等,「現在就有很好的合作案例。」潘文忠說。
高中開課有明確方向 新政立意良善 但準備不足
事實上,108課綱在今年上路前,教育部已經投入超過450億元輔導各個高中因應改變帶來的配套措施,但是教學現場除了開課「五花八門」,未必能落實高中生的生涯探索目的外,還有其他執行上的困難。
問題一:部分小校開不出課程。
點閱離島蘭嶼高中的網站,一探新課綱規畫內容,發現僅能開出一門觀光相關選修課,與教育部規定要開出班級數的1.2到1.5倍的課程量,尚差一門;視角回到台灣島內,學生大量到台北或新北市就讀的基隆,有一所常在各類競賽獲得佳績的中學,也僅能開出6門選修課程,一問才發現多是基礎的英文語彙學習等課程。
問題二:太熱門的選修課,有人選修不到。北一女前校長楊世瑞就舉該校最熱門的生物課程為例,有300個學生選修,但名額僅有80個,「因為太過熱門,自然發生修不到課的情況。」她說。
部分熱門選修名額因此得用電腦抽籤決定,但難免引來家長質疑,某北北基高中學校就發生家長到學校爭論,「為什麼我的孩子修不到課?」甚至懷疑抽籤的公平性。更甚者,若以108課綱「適性揚才」的精神,那「抽籤選課符合適性原則嗎?」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立昇反問。
問題三:自主學習計畫,老師無法指導與給予評量。新課綱上路,選修學分變多了,強調實做和專題,以及讓學生自主學習的彈性學習時間。老師要在彈性學習時間指導學生做出「自主學習計畫」,但是從沒有做過計畫的師生真的有辦法完成?
問題四:部分學群課開不出,無法讓高中生充分試探。「與財經、法政學群相關開出課程的師資比較弱。」台北市中正高中校長江惠真不諱言,「原因出在師資培育系統與大學端並不對接,老師對產業了解不夠,加上課程設計朝向社群化,也就是跨科老師要共備課程。」無形中,身為第一線的高中教師就在教學與備戰新課綱中被拉扯著。
確實,走進各高中現場時,看到不少老師自主進修備課以因應選修需要,又或者學校間有合作。他們共同的想法是:108課綱是讓學生拿回學習自主權,符合未來人才需求,方向正確。但目前教學現場的問題也不能視而不見,只能接受改變,積極解決問題,才能讓108課綱的精神真正實現。
1081121廖夫子觀點
教育改革是滾動式前進的,家長的擔憂是必須被重視,然而僅用「有沒有做什麼」會不會影響考取大學的機率,這樣來論斷教育現場的措施功過,是相當窄化教育現場要達成的目標與學校的功能。
萬般皆下品這樣的想法必須改變,很多行業不會墜落消失,而且要成為專業人士領取適當的薪資,並不需要學測、統測考取高分才行(不少行業缺工嚴重程度令人驚訝),然而我們的學校、家長或孩子不一定會注意到這一區塊。
學校存在目的不是只為了校門口的榜單而已,升學的投資與選擇若是沒有照顧未來就業需求與職涯發展,則會在日後造成更大的就業壓力以及教育資源的浪費,形成多輸局面。
培養軟實力,成績也能相對拉升,重視課業的同時,培養情緒管理與人際關系更是重要。
當孩子確立自己的生涯方向,不用我們督促,他自己就會前進與升級。
父母要當教練,不要當老師。角色分工清楚,對所有關係人都是好事。
不必因為眼前的課業成績不理想,就論斷未來發展。希望孩子進步與提升,我們大人必須以身作則,示範與展現給孩子看。
培養軟實力,成績也能相對拉升,重視課業的同時,培養情緒管理與人際關系更是重要。
當孩子確立自己的生涯方向,不用我們督促,他自己就會前進與升級。
父母要當教練,不要當老師。角色分工清楚,對所有關係人都是好事。
不必因為眼前的課業成績不理想,就論斷未來發展。希望孩子進步與提升,我們大人必須以身作則,示範與展現給孩子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