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傳課堂筆記或小論文?老師建議這3點做出獨特的學習歷程檔案
▲ 幼華中學學生與老師討論學習歷程檔案(圖片僅示意)。楊煥世攝
期末考後,高中生這學期上傳學習歷程檔案的期限也快到了。要選哪門課的課程學習成果上傳?課堂筆記、實驗記錄、簡報檔……又要用哪種形式呈現?思索這些問題時,也是學生對這段期間的學習做反思與自我對話的時機。
期末、寒假接近,正值適用新課綱的高一、高二生們準備上傳學習歷程檔案的時期。學生在有學分的課程的學習成果,皆能上傳至「課程學習成果」,內容需經老師認證與課程相關、非由他人代做,不過形式並沒有限制,課堂筆記、小組報告、簡報檔……都能上傳。
有學生正思索,一學期修了那麼多課、做了許多作業報告,要挑哪個上傳做課程學習成果?又要用什麼形式呈現、挑哪份作業上傳?去年年底,新北市教育局舉辦的一場學習歷程檔案講座中則有觀眾提問,若老師出的作業制式,要如何在課程學習成果中展現自己的「獨特性」?
學習歷程檔案上路一年多來,相關討論與困惑仍不少。《親子天下》採訪看著學生歷次上傳、製作學習歷程檔案的老師,學生親身體會,相關討論等,綜整以下製作課程學習成果的參考:
一、形式可多元,重在呈現學習脈絡
參與許多學習歷程檔案相關分享與會議的中興大學附屬高級中學祕書張啟中建議,課程學習成果的形式可由「形成性」與「綜整性」來發想。「形成性」指的是學期課程中裡的單一作業或一份報告,學生挑自己覺得有特色的上傳;「綜整性」則是將整學期製作的作業或報告,整理並做總結,展現自己在這門課的學習脈絡。
一年多來看著學生上傳學習歷程檔案,張啟中觀察,學生在呈現學習脈絡上還能再加強。他曾舉例,若只將美術課完成的畫作上傳,大學教授看到畫作會不知道該作品要展現什麼,因此可以增加介紹如作品主題、說明學到的技法等,設想如何讓沒有參與這門課的「第三者」看到內容後能知道自己在這堂課的學習與成長。
新北市永平高中輔導主任劉怡伶也表示,有學生將外語課寫在筆記本上的對話練習草稿上傳,雖然這樣的課堂筆記的確也能做為課程學習成果,她說:「如果沒有其他輔助,只上傳這樣,做為學習成果沒有說服力」,並建議學生說明自己在這門課有什麼樣的進步,學了這個語言後為自己的生活帶來哪些改變等。
劉怡伶指出,學生也能和老師溝通想呈現的課程學習成果形式,例如學生修歷史的探究與實作課程後,想針對有興趣的議題做研究,寫成小論文,雖然不是老師指定、派出的作業,但經過歷史老師認證與課堂有關後也能上傳。
二、放入自我省思,展現獨特性
張啟中表示,若學生將老師出的作業原封不動的上傳當課程學習成果,那可能會和其他同學一樣,不過同一份作業,若學生有交代自己的學習脈絡,例如自己在這份小組作業中負責哪個部分、加入學習的省思,或是如前述提到的製作綜整性的報告,便能展現自己獨特性。
台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地科老師、探究與實作北區推動中心執行秘書洪逸文的筆電裡存著多份學生製作的課程學習成果,雖然都是從他授課的課程產出,但這些課程學習成果卻「長得不一樣」。
同一門課,學生感興趣的部分,對學習的反思都不同,有學生針對其中一項蠟燭燃燒的實驗撰寫心得,也有學生綜整性的呈現學習心得,如師大附中高二學生郭秉豐針對這門多元選修課程寫了七頁文件,圖文並茂呈現實驗過程中的觀察與思考,包含他和組員提出的假設、被實驗結果推翻的歷程,報告尾段則寫著未來他希望繼續往光線散射的方向思考探究。
洪逸文建議,無論是用哪一種形式來呈現課程學習成果,內容能包含心得與省思,歷程記錄,以及對未來學習的影響。除了展現學科知識的學習表現,也能展現自己因這門課程具備系統思考、統整分析等核心能力,以及與課程呼應的學科能力,如語文表達力、自然領域的探究能力等。
他提醒學生:「想辦法從學習裡撈出可以呈現自己學習特色的東西,藉由每個學習、反思每個歷程裡自己有的東西。要展現的不只有知識,還有能力;不只結果,還有過程。」
邀集親師生、大學教授針對學習歷程檔案進行公民審議的「作伙學」計畫也曾撰文指出,大學端和高中端對於課程學習成果的呈現,多數認為作品裡呈現「學習過程的軌跡與心得」比「最後產出的成果」重要,甚至是兩者並重。就算是失敗經驗也沒關係,若能呈現自己從失敗中獲得的經驗、調整過程與反思,大學端同樣能看到學生的努力與個人特質。
三、循序漸進精進內容
到了這學期末,高二生是第三次上傳學習歷程檔案了。劉怡伶表示,到了高二,學生已經熟悉學習歷程檔案的系統與模式,可以思考如何精進內容,並省思學習內涵:現在學的東西真的是自己喜歡的嗎?將來我的生涯規畫會按照現在的學習走嗎?她也建議隨著高二分班群依學習興趣分流後,學生可以思考自己的升學規劃來累積、規畫學習歷程檔案。
郭秉豐便曾上招聯會的大學參採高中學習歷程檔案查詢系統的網站,查看想就讀的大學科系列出的學習準備建議方向。問這位過來人製作學習歷程檔案的經驗,他提及、要督促自己,因為學習歷程檔案要傳什麼、要不要傳,自主性都在於學生,老師是協助角色。
郭秉豐說:「要想著怎麼規劃(學習歷程檔案),放很多自主權給學生,我們必須思考更多。」他也建議學弟妹,平時就做累積紀錄、學期中就能開始動工,因為到期末、又是段考,會有很多事要忙。
張啟中則提及,過去一年有聽到學生反映做學習歷程檔案壓力大,因為每科都想著要做出課程學習成果。張啟中除了建議學生壓力不要太大,先從自己感興趣的課程著手,也提及製作學習歷程檔案也是「成長的過程」,如做綜整性的報告也許會感到挑戰,但可以循序漸進,從一次性的作業開始,高一到高三逐漸加深學習歷程的品質。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