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質不重量、代寫抓得到!108課綱學習歷程之謎一次解惑
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5976
▲ 新課綱上路第一學期,普高高一生學習歷程平均上傳率近九成,私立明星高中更高達98%,且公校與私校間並無顯著差異。截自2020高雄教育節線上直播
108課綱上路後,每個高中學生,從高一起都得上傳學習歷程檔案,高三申請大學時將送到各大學校系。有關學習歷程檔案總有許多「可怕的」傳言,高雄市教育局日前邀請學習歷程檔案系統開發者、暨南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洪政欣,線上舉辦論壇,直接解答許多家長、學生對於學習歷程的疑惑。
新課綱上路將屆滿一年,高一生的「學習歷程檔案」都上傳了嗎?平均上傳幾件作品呢?研發高中學習歷程資料庫的暨南大學資工系教授洪政欣分析,普通高中學生上傳課程學習成果平均有近5件、 多元表現近2件,平均上傳率近九成,私立明星高中更高達98%。
洪政欣強調,作品上傳件數重質不重量,3件好的勝過18件普通的。另外針對外傳有補習班或私校可能代編代製學習歷程檔案,經系統後台比對並未發現這種情況,家長可以放心。
從國高中生家長、第一線教育人員甚至到大學教授,對於新課綱重要配套「學習歷程檔案」都有不少疑問,有些人透過同溫層社群發問,卻得到更令自己不安的回答。高雄市教育局日前舉辦一場線上對談,由輔導團課督廖俞雲綜整家長心中的疑問,請最了解高中學習歷程資料庫設計與運作的洪政欣當場解答,也同時開放民眾提問。
高雄輔導團課督廖俞雲觀察,不管中央到地方政府「自認為」準備得有多縝密、配套多周延、宣導多熱烈,但還是有很多的焦慮和疑問。她走訪很多學校,接觸到家長、老師和大學教授,發現累積了很多問題,可能因為觀念沒有釐清,或是缺乏完整了解而產生誤會,結果「誤會引來更大的誤會,流言滾成雪球般瘋傳」,因此「2020高雄教育節」邀請洪政欣上線直播破解有關學習歷程檔案的種種流言,線上反應非常熱烈,連台北市的家長也加入提問。
洪政欣提供後台統計分析,新課綱上路第一學期,普通高中高一生上傳課程學習成果平均近5件、 多元表現近2件,平均上傳率近九成,私立明星高中更高達98%。而技術型高中(技職)課程學習成果平均上傳率七成,多元表現1件,公校與私校間並無顯著差異。
技高的課程成果上傳件數較普高來得多;多元表現類別則相反。截自2020高雄教育節線上直播
有不少家長擔心,家中高一生上學期完全沒上傳任何檔案,會不會影響升學?事實上學習歷程檔案的精神一直是重質不重量,大學各學系最多也只能參採課程學習成果3件、多元表現10件,即使高一還挑不出具代表性的好作品,或是高二以後興趣和生涯探索有轉變,也不用擔心來不及。
《親子天下》整理這場直播的QA內容,讓學習歷程專家來為大家解惑。以下Q為網友提問,A是洪政欣的回答摘要。
Q:如果請補習班捉刀代寫學習歷程,或直接抄別人的作業上傳,大學教授如何辨識?
A:全國高中生上傳的資料都存在資料庫裡,系統會做抄襲比對,一旦發現某一群學生或同一所學校的相似度太高,就會回傳給國教署,深入調查高中端是否幫學生作假,而所有在課堂上完成的作業,都需要授課老師認證,這也是一種把關。
大學教授絕大多數不是笨蛋,面試時如果發現有疑慮,作品可能不是本人完成的,多問個幾句就能當場拆穿,屆時孩子處境更尷尬,父母和老師如果有打算請人捉刀,最好三思。
Q:聽說大學教授收到學生送審的資料,都沒認真在看,直接用電風扇吹來給分?
A:考招變革確實為很多人帶來疑慮,大學申請入學的第二階段篩選,也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近年來學測獨大,同分者多競爭激烈,教授也需要學習新的選才法,當然有些人已經很到位、有些則怕麻煩,覺得用過往的分數選才法就好了。傳言用電風扇吹當然有可能,但大學沒必要和自己開玩笑,如果招進來的學生有一半都沒興趣學,上課躺著睡,等於浪費了學生和教授彼此的生命。
學習歷程檔案裡還多了一個以前沒聽過的:自主學習計畫,還要看學生的人格特質、社團經驗等,這些對大學教授來說,都是挑戰。而這次學習歷程的重要任務,是提高送審資料的公信力,讓大學端可以線上檢核確認;同時也設計出更好用的介面,讓大學教授在書面審查評分時更有效率。系統可以解決的我們都在努力解決,這樣教授就不會覺得是個很大的負擔,對於改變的接受度也會更高。
Q:外傳學習歷程就像一場「教育軍備競賽」,有錢人才玩得起?
A:學習歷程檔案中的「多元表現」,包括競賽、檢定等,過去只能靠口試判斷真偽。但大學教授可能未必了解這些比賽的生態,例如:科展得到全縣(市)第一名,它代表的意義是什麼?我們花了許多時間與主辦單位進行勾稽,會定出一個統計表來參照各種競賽的「含金量」高低。
多元表現重質不重量,不要看成軍備競賽,也不是愈多愈好,通常一個傑出項目會勝過五、六項普通的。也不一定要專程出國參訪、做志工等等,重點是最好有持續性,不要到了高三下才趕著做志工,如果你能證明,高中三年都有在做這件事會更有說服力。
Q:會不會有的高中課程「掛羊頭賣狗肉」(課程內容和學習成果不一樣),反正也沒人查得到?
A:修課紀錄反映出個人特質,大學端要看的是高中三年修過的課與大學科系有無相關性。如果高中說一套做一套,表面上開多元選修課,事實上教的是國英數,無法突顯出個人特質;至於外界擔心分數造假,在我們的系統中,老師給全班分數的分佈圖也會呈現出來,如果都偏高當然就有問題。
課程學習成果也是學習歷程中的一個新項目,之前有傳不少學校要杯葛、拒絕上傳,全部拼指考就好,但上學期統計全國平均90%的高中有上傳,平均上傳5件,私立精英高中的件數稍微多一點,也沒有看出如外傳,私校把學生的學習成果全包下來代製的情形。
各高中代表的都是一個品牌,如果學生進來後表現不如預期,大學端可能會回頭檢視當初申請資料是否有做假,其實對學校和學生都很不利。
Q:學生如果到了高三才轉向,理組轉文組或是想念的學群完全不同,前面2年累積的學習歷程會不會「白做了」?
A:學習歷程就是一個自我試探的過程,如果要轉向,只要你能真實的說出心情轉折和自己的故事,例如:家中發生重大變化、思考後決定改念志工系之類,反而會令教授印象深刻。再加上大學每個學系最多只能參採課程學習成果3件、多元表現紀錄10件,即使高三這年再重新準備,也不用擔心來不及。
Q:學習歷程的反思需要每年寫嗎?這麼多的心得和反思不就等於是作文比賽?會不會語文能力好的人更占優勢?
A:反思只需在高三下、學測完準備參加二階甄式前才寫,可針對要申請的不同校系寫不同內容,包括為何挑這幾件作品來對應學系特質,並佐證自己的確適合念此系。我們系統現在正做「擬真介面」,讓大家在高一、二就可以事先練習,如何表達學習後的反思。
一個人的文字表達力,對大學選才會有一定的影響,但並非絕對。各系看重文字力的程度也視科系屬性而不同,例如中文系可能很看重文筆,但程式相關科系就未必要求作文好,會寫程式更重要。未來各高中為了訓練學生如何寫「反思」,恐怕都得開一堂課:如何在一百字內抓住教授的目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