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國明專欄:學習歷程檔案不必重做
資料出處:https://new7.storm.mg/article/4307735
林國明 2022-04-28
參加大學入學個人申請第二階段甄選的考生,要在5月5日到11日之間,勾選、上傳審查資料。在考生如火如荼地準備「學習歷程檔案的最後一哩路」時,有個值得關注的問題:考生要不要放棄學習歷程檔案資料庫累積的成果,選擇自行製作PDF檔上傳?
根據學習歷程檔案的制度設計,考生只需從資料庫中3年所累積的檔案,勾選課程學習成果和多元表現項目給申請的校系,再寫個多元表現的綜整心得和學習歷程自述就好了。但有不少考生在一階放榜之後,才針對目標校系做課程學習成果,有的甚至捨棄資料庫中的作品不用而重新製作。
有人因此批評學習歷程檔案新制是「換湯不換藥」,沒有減輕學生準備備審資料的壓力。這些現象與批評大都是因為不了解學習歷程檔案的審查原則和制度設計初衷。
先說明一下二階書面審查資料的上傳方式。非應屆考生或同等學力考生,沒有建置學習歷程檔案,必須使用PDF檔案上傳審查資料。應屆畢業生,「課程學習成果」和「多元表現」的上傳方式則有兩種選擇:
EP和PDF兩種上傳方式比較
學生擔慮「作品不夠好」,其實沒有作品是完美的。「不完美」的作品,只要適當說明,也能顯示反思能力和進步的軌跡,幫助教授認識作品的意義,了解你的特質。
一是數位學習歷程(EP)形式。考生可以從學習歷程資料庫累積的「課程學習成果」檔案中勾選至多3件,從「多元表現」檔案中勾選至多10件,上傳給特定校系。二是自行製作一個課程學習成果PDF檔,和一個多元表現PDF檔,再行上傳。
不管是採用EP或PDF的形式上傳資料,應屆考生的修課紀錄都由學校上傳,也都要以PDF檔案的形式上傳多元表現綜整心得和學習歷程自述。
有些學生高中3年不做課程學習成果、不做自主學習計畫、不參加社團或其他多元表現活動,學習歷程檔案資料庫中,沒有累積可以勾選上傳的課程學習成果和多元表現紀錄,或有,也乏善可陳。等到通過一階之後,才急就章地要產生「成果」,自然有只能自行製作PDF上傳。
原本在學習歷程檔案資料庫,就有累積「課程學習成果」作品的考生,要不要重做課程學習成果,以PDF檔案的形式上傳?會想採取PDF上傳的有兩種可能:第一,覺得以前高一、高二所做的作品「不夠好」,現在才知道該怎麼做;第二,以前所做的課程學習成果,和通過一階篩選的學系,缺乏學科知識的對應關係。例如,以前做的作品都是與法律相關的,但通過一階的學系都是與法律無關的。因此,想另行製作與申請學系相關的作品,以PDF上傳。
關於「作品不夠好」的擔慮,我曾聽多位高中老師說過,「作伙學」團隊提出的製作課程學習成果的六大指引和手冊,「對高一、高二的學生幫助很大,但對高三學生來說,反而增加他們的焦慮」,因為看到自己的作品「不符指引」的缺點。
其實,沒有作品是完美的。作伙學在「作伙做學檔」手冊引為範例的作品,也沒有哪份是符合理想作品的所有要素。考生勾選給特定校系的作品,必然有所缺漏。考生應該善用「學歷歷程自述」適當的段落,補足缺漏,簡要說明勾選的課程學習成果作品的內容、重點、製作的動機,與課程的關聯,以及從中學到的能力。「不完美」的作品,只要適當說明,也能顯示反思能力和進步的軌跡,幫助教授認識作品的意義,了解你的特質。
未限定只能上傳特定學科領域作品
許多大學校系的教授希望從課程學習成果看到的,是考生是否具有他們學系所重視的能力特質,而非特定的學科知識。
至於要重做課程學習成果,以顯示作品和申請學系在學科知識方面的關聯,則是對審查原則的誤解。我之前曾在本專欄說明,根據招聯會公布的「三重二不」的原則,大學審查學習歷程檔案首重「核心素養能力」,許多大學校系的教授希望從課程學習成果看到的,是考生是否具有他們學系所重視的能力特質,而非特定的學科知識。
以台大社會科學院政治、經濟、社會和社工4系所提供的「書面資料準備指引」為例。政治系要考生在學習歷程自述中說明課程學習成果「帶給你的收穫、意義、反思」,經濟系對課程學習成果的準備建議是「請上傳突顯個人特質或具學科素養的資料」,社會系明確指出「本系重視溝通領導、批判思考、主動學習、合作共榮等能力特質,請在學習歷程自述中說明你勾選給本系的課程學習成果如何呈現這些特質和能力」。
社工系的指引也類似,「請上傳能突顯個人特質、興趣、與適合就讀本系、符合本系重視能力特質(如:批判思考、社會關懷、合作關係)之資料」。
台大社科院這4個學系對課程學習成果的要求,都沒有限定只能上傳哪些學科領域的作品,都強調作品呈現的意義和反思,要能凸顯該系重視的能力特質。一份法律相關的作品,可能顯示出批判思考、公民素養、邏輯推理的能力,符合社會、社工、政治和經濟學系所看重的能力特質,並非只能用來申請法律系。
有的學系雖然會建議上傳的作品是某些「相關領域」的課程所產生,但領域的範圍很廣,很多學科都有相關。例如,台大許多理工生醫的學系,建議課程學習成果的作品是與「自然科學領域」相關。我在作伙學的會議中遇到一位高中生,原本對數學有興趣,做了很多和數學相關的學習活動和作品,後來發現他愛的是工程科學。但他不想重新去做一些與工程相關的作品,因為他相信,教授還是可以看出他在數學作品累積的能力,對研習工程科學的意義與助益。
也有一位很早就定向要就讀資工的高中生,他的課程學習成果是寫遊戲程式。當被問到:「如果你拿程式設計的作品,去申請非資工類的學系,你希望教授從作品中看到什麼?」他說:「我相信教授可以看到我系統思考、邏輯推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位學生也理解到,教授從審查資料中,要看的不是狹隘的專門知識,而是跨越科系界線的素養能力。
PDF檔案的「資料真實性」問題
使用PDF檔案上傳課程學習成果,得面對「三重二不」的審查原則所重視的「資料真實性」問題;沒有經過任課老師認證,可能會被認為有「代做」之嫌。
因此,已經在中央資料庫累積課程學習成果和多元表現記錄的考生,不必捨棄原有的成果,刻意去重做符合申請校系學科特性的作品,而以PDF檔案上傳。考生要做的是從校系分則、書面資料準備指引或學系網頁,了解特定校系重視的能力與特質。
然後,檢視中央資料庫累積的課程學習成果和多元表現,有哪些作品和活動紀錄,是能凸顯特定校系重視的能力和特質。因為不同校系重視的能力特質有所差異,因此勾選給特定校系的課程學習成果和多元表現的項目,也會有不同的組合。
針對每一個申請的校系,考生都要透過「多元表現綜整心得」和「學習歷程自述」,說明你勾選給這個學系的課程學習成果,和多元表現活動,所呈現的學習軌跡,以及,從中培養何種興趣、能力與特質,這些興趣、能力與特質,和申請該系有何關聯。這才是做好備審資料最要緊的工作。
非應屆考生沒有學習歷程檔案的資料,不得不使用PDF檔案。但應屆考生,不使用EP而使用PDF檔案上傳課程學習成果,得面對「三重二不」的審查原則所重視的「資料真實性」問題;沒有經過任課老師認證,可能會被認為有「代做」之嫌。這是過去備審資料常被質疑之處,也是學習歷程檔案引進認證機制想要解決的問題。
多數教授認為認證機制能夠提升資料的真實性。參加作伙學審議的大學教授,有將近9成認為,學習歷程檔案的「課程學習成果」經過學校老師認證,較現有的備審資料更有公信力。在台大今年舉辦線上書審系統說明會,負責招生的單位也提醒各系參與人員,沒有經過老師認證的作品可能有真實性的問題,建議各系可以在面試時查核一下真實性。
回到學習歷程檔案初衷
雖然目前的資料上傳方式採取「雙軌制」,但學習歷程檔案制度設計的初衷是不鼓勵以PDF檔案方式上傳課程學習成果。
因為「資料真實性」的問題,除非高一、高二都沒做課程學習成果,如果學習歷程檔案的資料庫中,累積了可以勾選的課程學習成果,一般來說還是建議使用EP,而非PDF檔案的方式上傳。
雖然目前的資料上傳方式採取「雙軌制」,但學習歷程檔案制度設計的初衷是不鼓勵以PDF檔案方式上傳課程學習成果。建制和使用學習歷程檔案的目的之一,是不希望考生在一階篩選結果公布之後才急就章地、費盡苦思製作備審資料,而是希望學生能長期紀錄學習的軌跡,利用每學期上傳與準備學習歷程檔案的過程中,提早探索自己生涯志趣,發展多元能力,培養核心素養,而在準備備審資料時,能夠回顧學習的歷程,反思自己在資料的記錄中呈現的興趣、能力與特質,和目標校系的適合度。在討論資料上傳方式時,不能不理解學習歷程檔案制度設計的初衷。
*作者為耶魯大學社會學博士,台大社會系教授兼系主任,研究專長為政治社會學、審議民主、教育社會學和健保政策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