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讓國民年金入不敷出⋯日本開始教中學生及早規劃退休金
1.在台灣、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的教育觀念中,普遍認為孩子不需要在求學階段學習理財。但2021年日本調整課綱,將金融教育納入中學課程。
2.日本文部科學省著眼於物價飆漲,以及國民年金制度將入不敷出的情況,及早讓學生從小就學習理財觀念,以提高未來的生存能力。
3.日銀的金融廣報中央委員會曾抽樣調查全國的金融觀念,能正確回答的比例只有47% 。且答錯的人主要集中在青、壯年族群。
包括台灣、日本、韓國在內的東亞教育觀念中,有個共通點是「教育不要動不動就談錢,太俗氣!」「小朋友在唸書的時候,不該讓他們煩惱錢的事情。」於是東亞各國的國民教育,都不會教孩子們該怎麼活用手上的資產,中學家政課的內容是做菜、縫紉以及做勞作。在現今物價飆漲,國民年金、健保制度入不敷出的情況下,日本文部科學省(教育部)2021年重新制定《學習指導要領》,在中學的家政課與公民課中,加入關於金融商品的介紹、特徵以及操作方式。
公民課著重的是從宏觀的角度看全球金融經濟脈動,像是:為什麼美國聯準會(Fed)升息會造成日圓貶值;日圓升、貶對於日本的進出口,以及國內物價、消費市場造成哪些影響。家政課則從消費者的微觀視角切入,學習個人資產、家庭收支管理。文部科學省希望透過公民課與家政課,讓中學生可以橫向串接「社會與個人」的完整金融觀念。
過去日本的金融教育,只停留在基本的儲蓄觀念。但當日本走向低利、甚至零利率時代,光靠儲蓄不可能增加資產,還會被通膨吃掉。所以文部科學省才會調整《學習指導要領》,改以「生存能力」為核心。尤其現在大環境動盪的程度,遠比過去十幾年來得激烈,維持生存能力的關鍵在於如何管理好手上的金融資產。
日本中學的金融教育,不只教授股票、債券的投資方法,而是分為「家計管理」、「生涯規劃」以及「累積資產」3個主要部分。
- 家計管理:紀錄管理每個月的收入支出,讓數字能夠呈現黑字成長。
- 生涯規劃:依照自己在未來人生中,針對結婚、生育、教育,以及老後退休的生涯軌跡,做出萬全的準備。
- 累積資產:將人生資產盈餘的一部分拿來做投資以及長期增值的計畫。
這3個部分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從「家計管理」學習如何控管基本金流,在「生涯規劃」預判人生每個階段需要花費的金錢,再藉由「累積資產」找到生存方法,以面對金融市場動盪、物價飆漲的年代。
日本金融教育的起步遠比歐美各國來得慢,主要是源自東亞人對金錢觀的消極態度。日本銀行的金融廣報中央委員會,在2022年發布最新的金融產品判讀能力調查:抽樣日本全國3萬名、介於18歲~79歲的民眾,針對「金融知識判斷力」、「行動特性、思考邏輯」以及「國際關心程度」等金融相關問題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能正確回答的比例只有47% ,但同樣的調查,在美國的正確率則超過60%以上。而且日本答錯的民眾以年輕人、中年人為最多,明顯看出日本人的金融觀念需要經年累月才能夠逐步成熟。而且這3萬名日本人,只有7%表示受過「金融教育」,對於「金融知識有自信的人」只有12%。
金融廣報中央委員會的若田部昌澄說:「日本大學生的學費,大多都是父母親支援,或是有申請學校的獎學金,因為社會風氣希望年輕人在求學階段不要為錢煩惱。」
相比之下,歐美的金融教育,父母會將自己的金融理財方式傳授給子女們,歐美的小孩從小就比東亞的小孩更懂得如何規劃自己的人生,及早進行資產管理。
日本政府除了開始在國民教育中深耕「金融教育」外,針對已經出社會工作的年輕人,也推出「累積型少額投資非課稅制度」(NISA),不少Z世代的年輕人下班後,不再跟公司前輩們到居酒屋喝酒,而是去上金融投資的專業課程。畢竟對於年輕人來說,少子化、高齡化代表他們退休後更不可能依賴年金制度過活,加強金融與經濟知識,提升個人資產,才是生存的王道。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