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如何與老師良好溝通?

家長如何與老師良好溝通?

 

作者:張令恬(高雄市教育局學生輔導諮商中心)、

顏正芳(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暨附設醫院精神科)

 
本文來自: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   親子互動/校園適應


在教養與陪伴孩子成長的路上,老師若能是家長合作無間的「盟友」,一起來為孩子最大的利益打拼,是再好不過的事了。良好溝通是合作無間的第一步。怎樣叫「良好溝通」呢?簡而言之,就是家長和老師在情緒平和的狀態下,對於孩子的問題進行討論,分享對孩子的觀察、協助孩子的方法,討論後雙方都明瞭彼此想法和期待,並形成共識。要如何才能達到親師溝通良好呢?以下以4W1H說明5個可參考的原則:

 

When─何時溝通?

家長通常在自己有疑惑或孩子出狀況時才會與老師溝通,這時面對的是陌生人,要合作處理孩子的問題,困難度自然高。

因此,平時家長可把握自然情況下與老師互動的機會,包括在聯絡簿或適當的網路管道、接送孩子上下學或路上偶遇時,以文字或語言回饋孩子的學習、表達對老師的感謝等;或參與班親會、校慶等學校活動表達支持。因為在親師彼此輕鬆、沒有壓力的狀態下互動、增進了解,待有需要合作回應孩子的問題時,才有關係基礎以促成良好溝通的產生。

需要與老師溝通時,最好能詢問老師方便聯絡的時間、討論的方式與地點,並掌握溝通時間的長度,尊重老師的作息。

 

Where─在哪裡溝通?

邀請老師家訪或家長到校面對面溝通是理想方式,當面溝通並及時釐清,如果家長覺察自己當下帶有情緒,或個性較易衝動,建議能與一位親友同行,從旁協助冷靜以理性溝通。

此外,聯絡簿、電話、電子郵件、line、作業本、學習單等,也都是可進行溝通的所在。文字形式的溝通也讓人有時間思考適當措辭以傳遞想法,避免情緒化,家長宜掌控言簡意賅的原則,也留下文字紀錄,未來可做為持續溝通的依據。

 

What─溝通時要準備什麼?

準備有助於老師了解孩子特質與狀況的書面資料,將能更有效地達成溝通目的。建議家長以書信方式描述孩子的特質、優勢與需求、在學習以及與他人互動的經驗、處理困難與挫折的模式;家長並可分享自己的教養經驗、對孩子有效的管教方式;以及說明需要老師支持或協助的部分。在網路部落格「我的筆記(過動兒ADHD/ADD)」有一篇「寫給老師的一封信」(作者: Claire) (http://blog.xuite.net/lnotebook/blog/86011789),提供很好的基本格式。

家長和老師會面時,可將信面交老師,再加上口語補充,讓老師能在有空時把信看完。信最後還要留下家長的聯絡方式像是手機、電子信箱、line ID,以及合適聯絡的時間,供老師方便聯絡。

如果孩子經過醫師診斷有自閉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焦慮症等,另外提供醫師診斷證明書、一些跟孩子狀況有關的文章,讓老師對孩子特質有正確與完整的理解,也可幫助老師能在教學、輔導與班級經營能有所準備,以回應孩子的需要。

 

Who─與誰溝通?

學校裡有各種不同角色、專業與經驗的老師,共同協助學生的學習與生活適應,因此,家長可依以下幾個條件考慮能溝通的對象:

一、師生關係與專業背景:多數時候,孩子呈現出來的困難或需求,由與孩子互動多且關係好的老師協助即能獲得改善。若孩子需要個別化的協助,亦有不同專業背景的老師可幫忙。因此,家長需要溝通的對象可能是導師、某學科老師、輔導老師或特教老師等等,以借重這些老師與孩子的關係及了解,加上其符合孩子需求的專業,合作協助孩子解決問題。

二、角色責任與行政權力:若孩子的議題需要學校以團隊合作的方式予以協助,或是親師合作已有困難,那麼家長可能需要跟主任、甚至校長進行溝通,透過其權責整合校內外的資源並達成共識,共同回應孩子的需要。

三、校外專業資源:如果孩子的議題在校內資源協助後仍未見改善,學校可能主動引入校外的專業人員協助,進行跨專業、跨單位的合作,例如各縣市教育局學生輔導諮商中心的諮商心理師、社工師與督導,特教資源中心的專業團隊、巡迴輔導老師,或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等。這些資源由學校申請,若直接服務學生需徵得家長同意。

 

How─如何溝通?

進行親師溝通要基於情、理、法。在針對孩子狀況與老師溝通時,家長宜先尊重並同理老師基於其角色與專業的處理,客觀理解孩子的說法,再聯繫老師客觀陳述,可以適度表達個人感受,但不加臆測,對於老師與孩子雙方說法都靜心聆聽與思考之後再做反應。積極配合、主動詢問、並及時回應老師期待家長在家協助孩子的事項。

家長宜了解和建立教養孩子的資源網絡,包括相關法規、醫療、親職等專業資源及教育主管機關的權責等,視需要主動聯繫尋求諮詢討論,以獲得進一步與老師合作的方法。對於客觀正確的事,家長對老師以溫和但堅定的態度表達期待,並適當運用校內外資源以獲得更良好有效的親師溝通。

 

結語:與老師成為教養合作的好夥伴

 

    親師要合作愉快,就必須有良好溝通。家長和老師需要確認彼此的位置、角色,家長提供資訊讓老師儘快、深入了解孩子,同時也提供老師空間和時間去發揮教學專業,協助孩子獲得所需要的知識和同儕學習。親師溝通要以孩子為中心,只有雙方聚焦在如何幫這個孩子、讓他好好地、快樂地長大,才不致於陷入親師間的意氣之爭。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