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所測量組學涯講座】椰林大道上穿反光背心的人在做什麼?教授大推的測量組課程?研究思維如何培養?

【土木所測量組學涯講座】椰林大道上穿反光背心的人在做什麼?教授大推的測量組課程?研究思維如何培養?

【土木所測量組學涯講座】椰林大道上穿著反光背心的人在做什麼?教授大推的測量組課程?研究思維如何培養? 📍測量組教授介紹 蔡亞倫 教授: 主講者,研究方向以遙感探測為主,分析衛星所觀測資訊。有開設「合成孔徑雷達的應用」課程。 韓仁毓 教授: 資深老師,研究方向以GPS定位為主。近期著重在空間資訊於能源相關的研究與應用,例如太陽能板朝向哪一方向的發光效率最佳。 趙鍵哲 教授: 資深老師,研究方向以攝影測量與建模為主。例如3D建模的VTuber,或者在電腦裡面運用影像建立3D模型。 📍測量組介紹 Q: 測量組在做什麼? 測量組相關必修課程在大學部只有大一的測量學與測量實習,學習操作儀器。但實際上,測量組的全名是「測量及空間資訊組」。 Q: 空間資訊是什麼? 其實就是去測量並分析所有具有三維座標的事物。不管是人造物或是自然的地物都有三維的座標。分析的對象不只侷限在土木領域,諸如GPS導航、家中掃地機器人的光達掃描系統,用以防止撞上物品,甚至蘋果的AIRTAG也是相同概念。而VTuber們3D化之後所使用的動補衣,也是結合現實世界空間資訊相關科技的應用。 Q: 課程學習架構? 不同的老師有開不同的課程,只要是土木系的大學部的學生,雖然必修只有測量學,但也可以修U字頭的課。其一是「測量與空間資訊學概論」,我們測量組所有五位老師都會輪流去上大概兩到三週。除了能夠了解老師的風格,你也能真正了解老師在做甚麼東西,去熟悉老師的研究範圍。而其他例如「地理資訊系統與防災的應用」、「遙測的空間分析」、「實境技術在土木的應用」、「合成孔徑雷達的應用」等等都蠻推薦同學去修習。 📍學涯講座 Q: 要不要唸碩士? 第一個這個領域本身要很吸引你,不然沒有興趣的事情叫你再鑽研你也不會做;第二個是這裡的老師有你想跟他合作的特質,不管是碩士或博士階段,老師的個性很重要,就算他的題目跟你再MATCH或是再有影響力,但是你跟他的TYPE不一樣,那可能就非常不建議你找這位老師。如果大學部同學對碩士已經有一些想像的話,那位教授有課的話可以去修,或是旁聽也好,再不行也至少要去跟老師聊聊:「我想要...不知道適不適合...老師你覺得...」等等,因為每個LAB的規則不一樣,所以必須要很具體的、個體的去討論,而不是只有一個很廣的想像,避免誤會。 Q: 推甄建議需要具備的能力? 測量組只有書審和面試,口條台風是基本功。第一個會先看專業能力,測量所的碩士生的背景不一定來自土木相關科系,如果要來做這塊領域,通常都會問你特別想做哪一塊,因為像是定位跟衛星影像分析就差非常多。如果以前都沒修過遙感探測,碩士班又沒有開相關課程的話,就可能要花至少半年或一年的時間來修習這些大家已經知道的基礎知識。所以你有興趣的領域,你應該要把基本的課程修好,例如攝影測量遙感探測跟定位系統等等。那如果是我們系的學生, 至少剛剛講的測量及空間資訊概論應該要修過。那其他的部分則是因為測量組是需要很具體的應用,所以我們可能會去問你一些問題,去了解你學到這個技術之後,譬如說AIRTAG這個原理是什麼,如果跟你說它的定位是這樣,那你覺得它還可以應用在其他什麼領域等等,去了解你有沒有融會貫通的能力,還是你只是會做而已不會自己去思考。 Q: 如何訂定碩論題目? 下學期我跟汪立本老師會開一門課,叫「工程科學研究方法」,因為其實相關課程據我所知很多學校幾乎沒有開,像台大可能只有文組才有相關課程,就是比較在質化的分析而沒有量化的分析,那我們工程或自然科學要求上的程序又跟社科不太一樣,究竟要怎麼自己去收斂題目其實是非常非常困難的問題,這個不只困擾了每個碩士生、博士生,甚至老師們也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所以這堂課裡面我們會希望教導大家。例如說做研究的差別,自己寫一個科普文章、碩論或期刊文章,之間的差異在哪裡?還有為什麼可能碩論那麼無聊要求要 introduction、method、data,不能照自己詩意地寫?這些背景的邏輯是什麼?還有未來假設你不幸或幸想要念博士的話,你需要具備怎麼樣的特質才適合走進學術的這條道路。 Q: 學生如何在研究所培養研究思維? 研究思維其實是比較進階的,基礎就是基礎知識一定要懂,簡單來講那堂「測量與空間資訊概論」就是要讓大家要去了解的。在這個課程之後,如果對哪一類的研究有興趣,同學就可以來敲門,跟教授討論一下未來,甚至像國科會的大專生計畫,想要提早了解自己適不適合寫文章等等的,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你去找老師,老師有空就會指導你,大不了就沒過,但至少你會知道我真的喜歡或討厭做研究。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